徐东古玩城嘉和堂藏宋元明清银饰品展圆满落幕
近日,一件件制作考究形态优美的银饰品被安放进展柜中,欧亚达·徐东古玩城又迎来了“银妆撷珍——嘉和堂藏宋元明清银饰品展”,上百件(套)精致的银饰品,再现了宋元明清时期银器铸造的精湛技艺,展览已于5月13日圆满落幕。
自古以来中国人以黄金白银为财富的象征,因为它们既可珍藏,又可以代表身份地位,在古时候尤其在喜庆节日为不可缺少的礼品,在民间的使用较为普遍。封建社会和解放前中国的寻常百姓家,由于生活困苦,黄金在百姓中难以拥有,但对美的追求是人不变的本性,银饰因润泽质感又不张扬,从而使银饰在中国有了数千年的文化。
制作银器饰物需经历烧炼、雕、镂、打磨等程序才能完成,蕴藏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感情,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欢乐与企盼。银饰中的戏曲故事,文化内涵,纹饰设计,实实在在地丰富了民间大众生活,给民间民俗文化留下了最宝贵的资料。
自宋代开始,银首饰的种类繁多,且各具侧重。宋代妇女的首饰,大体沿袭唐制,唯顶端带花饰的簪增多。北方的辽国,因妇女发式的不同,钗、簪、梳都较少使用,而项链、耳坠、臂钏特别发达。明清期间,民间的首饰多素面的,很简洁;而贵族妇女的首饰造型复杂,图案繁缛,且广泛采用镶嵌、垒丝、点翠等技法,使之在华丽的程度上胜过前代,犹以清代更甚。
到了明清时期,我国金属工艺得到了空前发展。银饰物,器皿种类日趋丰富,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,花样图案也更为精美。随着金属工艺水平的快速提高,明清时期银器开始从达官贵族、富贾商人的府邸进入寻常百姓家,银饰文化在民间落地生根,银作坊逐渐成为一种民间职业而越来越兴盛,各种工艺技法都得到了很大改进,在清代更是大放异彩。至民国初期,银器的制作工艺多样化,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并且日趋普及,匠人们随心所欲却又精细入微的创造,使民间银饰得到了长期的发展与进步,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实物。
“银妆撷珍——嘉和堂藏宋元明清银饰品展”由民间收藏家周微甄选上百件制作考究形态优美的民间老银饰品,分为头饰,发饰,项饰,手饰,耳饰,带饰,针线筒吉祥物,服饰,帽花,扣子,生活器具,器皿等类别展出。
以器物本身为出发点,从时代背景、工艺特色、文化意蕴等方面来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。此次展出的银器,既有对民间银器传统工艺的传承,也有尝试和创新,非常值得一看。
该展览已于5月13日圆满落幕,欧亚达徐东古玩城今后也将不断推陈出新,筹划多元化的展览,未来将一如既往带给江城的艺术爱好者们充足的艺术新体验,全力推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更具活力的沟通及交流。